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 > 正文
【山东教育宣传】一座文学博物馆背后的“大学作家群”传奇
日期:2023-11-06 阅读:
打印

仙境海岸烟台,乳子湖畔,文脉发焉。浓缩着辉煌文学创作传统,呈现着璨若星河创作成就的鲁东大学文学博物馆坐落其中。这是国内高校中唯一一座专业文学博物馆,它承载了一所大学93年的风雨峥嵘和厚重品格。馆内荟萃胶东文学精华,从创作《林海雪原》的革命作家曲波,到《古船》作者当代著名作家张炜,他们共同描绘出了从鲁东大学走出的200余位作家群像。正是这个群体,延续着鲁东大学历史上红色基因与文学基因互生融合的血脉传统,创造出革命陶冶和文学育人的诗意和鸣。一日阅尽百年,聆听历史中的文学回响。今天,一起走进这座特别的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它的文学魅力和阅读力量。

红色与文学的“基因互生”

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艘造型奇特的木船,看似俭朴,却无声地诉说着文脉赓续的历史沧桑。木船的复刻原型来自鲁东大学校友、著名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隐喻学校历经93年的历程,依然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小说《古船》为原型打造的古船模型

顺着文脉的走向,翻开鲁东大学文学博物馆厚重的历史画册,穿越历史沿革的镜头:自1930年的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时期始,鲁东大学就形成了“红色基因” “文学基因”互生融合、相互促进的学校精神之“魂”,走出一条革命陶冶、文学育人、创作成才的立德树人之路,涌现出了以何其芳、吴伯箫、马少波、萧平、张炜、矫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彪炳文学史册的文学家、理论家,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少见的学校作家群现象。2018年10月,传承鲁东大学特有的文学基因,以及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鲁东大学文学博物馆正式建成。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张炜担任名誉馆长。馆内按照不同时期的作家和作品设置了九个展区: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时期、胶东公学时期、莱阳师专时期、烟台师专和师院时期、鲁东大学时期、张炜的文学世界、张炜文学研究院展区、体验区和“鲁东大学作家群”群像区。主要收集整理了鲁东大学历史上的教师作家、学生作家,呈现出了鲁东大学文学创作传统的蔚然风貌,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教育多种功能于一身。

毕业于胶东公学(鲁东大学前身)的作家曲波创作了《林海雪原》这部脍炙人口的革命小说

各个展区展出了以吴伯箫、何其芳、罗竹风、曲波、马少波、孔林、张弓弩、牟崇光、萧平、矫健等著名作家为代表的,曾经执教或毕业于鲁东大学的作家与创作相关的所有物品,包括创作手稿、发表作品的刊物、出版的著作、从事文学活动的照片、获奖证书及与创作相关的笔、桌、图书等日常用品及由此组成的立体的文学场景。

徜徉在这座按照时空走廊设计理念打造的博物馆,仿若穿越时空与作家们“面对面”。这里保存了特别的记忆,凝聚成塑造未来的力量。

“鲁东大学作家群”的传奇

文学博物馆的“鲁东大学作家群”是鲁东大学文学创作传承中最闪亮的名片。一代代作家对立德树人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最初,在曾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萧平等老一辈作家教师的指导下,贝壳文学社及其在校内交流的文学原创刊物《贝壳》成为青年学子文学启蒙的摇篮。

1980年,中文系“贝壳文学社”师生合影(后排中为萧平,前排左二为张炜)

此后,涌现出以张炜为领军人物的文学创作新团队,包括矫健、滕锦平、马海春、冷丽华等一批优秀作家,缔造了师生文学创作的辉煌时期,也正是基于此,《光明日报》曾经将他们誉为“鲁东大学作家群”。作家群的创作传统薪火相传,享有中国当代徐霞客之誉的校友李存修有多篇散文选入了大中学课本;校友曲波(国家一级作词)创作歌词千余首,作品多次入选央视春晚和音乐教材,由他作词、担任艺术总监并带领鲁东大学300余名师生共同创排的大型组歌《红色胶东》成为胶东文化艺术精品和烟台的城市文化名片……

undefined

馆内的“鲁东大学作家群”群像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鲁东大学文学博物馆的文学传统薪火相传,突破传统博物馆单一的展陈功能,探索出一条独有的馆藏文学作品育人之路。博物馆结合学校文学专业和学生实际,将文学阅读、创意写作、第二课堂教学、课外研学、创作体验等有机融合,依托文学博物馆厚重的文学资源和高水平师资队伍,从全校选拔出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优秀青年学生组成创意写作班。配备专门师资和课程教学体系,培养高级写作人才,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树立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与人民至上的创作思想和精神理念。目前,在校师生在《万松浦》《胶东文学》《微型小说月报》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已有百余篇。

文学博物馆还推出第二课堂和中小学研学特色活动,实现文学与文化成果与广大青少年“面对面”,提高他们的文学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文学创作后备力量,持续用心续写着“鲁东大学作家群”的传奇华章。

传承文学的“钤印”

以文化人,是鲁东大学文学博物馆致力于文学传承与革新的“钤印”。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承“鲁东大学作家群”的儿童文学创作传统,文学博物馆打造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贝壳儿童文学周”这一国内儿童文学研讨交流的高端平台,从源头上推进原创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和发展。成功吸引了国内外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和研究领域的顶级作家、学者和出版家深度参与。活动的主题不断深入和前沿化,成为国内儿童文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高端交流平台,极大开阔了在校师生的文化视野。

“贝壳儿童文学周”成为烟台市读书文化的名片

张炜、邱华栋、曹文轩、张之路、汤素兰、萧萍……一众国内著名作家都受邀到博物馆作主题演讲。一时名家云集、精彩纷呈,迅速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儿童文学盛会之一,为儿童文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繁荣儿童文学创作、提高儿童文学研究水平、促进儿童文学作品出版、推动儿童文学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依托文学博物馆文学传统,结合学校相关文学专业设置,博物馆还打造了“阅读育人”系列校园文化品牌。以“石榴花大讲堂”为文学交流创作平台,创立石榴花读书堂社团,推出首个大学生内部交流原创书评资料《石榴花》,邀请海内外专家举办51次石榴花大讲堂,创立石榴花小讲坛、石榴花观书会、石榴花阅读推广服务基地。

“种豆得瓜”。今年,2名学生通过参加石榴花大讲堂所撰写的论文入选首届山东历史学本科生论坛,所开创的阅读育人模式在《中国教育报》等多个媒体关注报道。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互联网时代到来,不断提高运用新媒体和数字信息技术的能力。探索推动文学跨界“破圈”传播,这成为鲁东大学文学博物馆负责人念兹在兹的问题。自建立以来,文学博物馆就注重文化的对外传播,通过媒体融合、多平台发布、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来不断扩大其文化影响力。开发文学博物馆VR,开通专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参与承办“万松浦文学奖”评选……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有效对外传播,全面提升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推进文化资源的联动互通,积极发挥文学历史的社科普及作用,实现社会共享大学文学与文化资源。

乳子湖畔的鲁东大学文学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文学博物馆自建成后就向社会开放,不仅发挥着永久性的文物保护、作品陈列、成就宣传、文学教育、学术研究等多重功能,更是鲁东大学在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过程中建成的阶段性文化地标。“博物馆不仅仅是庄严的殿堂,它应该没有墙,要将文学审美、知识、梦想带给更多的人。”科技赋能,利用新手段更有效、广泛地传播文学藏品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鲁东文学博物馆一直在路上。

文脉赓续大潮澎湃,书香校园方兴未艾。没有文学边界的鲁东大学文学博物馆如“巨轮”般扬帆远航。以文化人,行而不辍,文学博物馆船到中流正奋楫!(来源:山东教育宣传 撰稿:徐从芬 )